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大庆KTV招聘网 > 大庆热点资讯 > 大庆励志/美文 >  综上希望读者能够深刻体会本章内涵于实践中落实三点认识清楚人生

综上希望读者能够深刻体会本章内涵于实践中落实三点认识清楚人生

2022-09-07 14:31:12 发布 浏览 594 次

综上,希望读者能够深刻体会本章内涵,于实践中落实三点:认识清楚人生的终极任务,不过是自我的实现,不以外在的事功为目标,而应以自我的道德修为为旨归。事功不过是个人修为的途径和副产品,可遇而不可求,惟有把握好内心,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目标,才能获得自身的幸福。此为认识之根。要保持心灵的超然和自由,以之应对纷扰的现实生活。一般而言,现实生活使心灵易受纷扰,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着实不易。然而现实也往往是心灵的映射,只有守住内心的宁静,以超然的心态来面世,也才能于尘世安然自得,实现自我。本章修业十要,辐辏归一,以此为根。此为行动之法。勇猛精进,虚心改过。米开朗基罗说其雕塑大卫的完成,不过是“去掉多余的部分”,孟子教导我们“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离娄下》),因此人生之实现,亦是自我改过之过程。要如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之“改过篇”中所言,发三心(耻心、畏心、勇心)以改过,如是,日常修业则有大动力,亦可有真进步。此为日行之要。

崇礼第六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①,皆是儒家实事。儒教久衰,礼仪尽废,程伯子②见释徒③会食④井井有法,叹曰:“三代威仪,尽在于此。”⑤吾晚年得汝,爱养慈惜,不以规绳相督。今汝当成人之日,宜以礼自闲⑥。礼之大者,如冠婚丧祭之属,有《仪礼》⑦一书及先儒修辑《家礼》⑧等书,可斟酌行之。且以日用要节画为数条,切宜谨守:一曰视,二曰听,三曰行,四曰立,五曰坐,六曰卧,七曰言,八曰笑,九曰洒扫,十曰应对,十一曰揖拜,十二曰授受,十三曰饮食,十四曰涕唾,十五曰登厕。

根本性的条目性礼仪有很多,那些具体的细致的礼仪就更多了,这都是儒家实际发生过的事情。儒教慢慢衰微,它的礼仪也都荒废殆尽。程伯子见僧侣在一起吃饭井井有条,于是感慨说:“上古三代的威仪,都在这里了啊。”我到了老年才有了你,慈爱有加,不用规矩和打骂来矫正你。现在你到了成人的年龄,要用礼法来自我约束。礼节当中比较重要的,比如成人礼、婚礼、丧礼和祭礼等等,有《仪礼》和先儒朱熹编纂的《家礼》等书籍,可供你参考。现在我把常用礼节总结为以下数条,你一定要谨慎严格地遵守:一是视,二是听,三是行,四是立,五是坐,六是卧,七是言说,八是笑,九是洒扫家务,十是谈话应对,十一是揖拜之礼,十二是给予和接受之礼,十三是饮食,十四是擤涕唾痰,十五是上厕所。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礼”的总纲有三百条之多,细目有三千多条。形容礼仪的项目很多,内容非常全面和细致。威仪指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另,《礼器》中也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据《朱子语类》的解释,“经礼三百”指根本的大的礼节,“曲礼三千”是指具体的细小的礼节。三百和三千都是极言其多,而非确数。 程伯子:指程颢,字伯淳,学者称其“明道先生”。北宋大儒,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释徒:释迦牟尼之徒,即僧侣。 会食:聚餐,一起进食。 三代威仪,尽在于此:事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明道先生尝至天宁寺,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理学家程颢先生曾到天宁寺,遇见寺里吃饭,看到里面每个人在行进揖让都非常注意礼节,因此感叹道:“夏、商、周三代的礼仪,都在这里了。”) 自闲:自我约束、防范。 《仪礼》:中国最早的关于礼的文献,本名《礼》,又称《士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 《家礼》:指《朱子家礼》,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著。全书分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婚礼、丧礼和祭礼,从祠堂、丧服、土葬、忌日、入殓等仪式体现孝道主张。

孔子教颜回“四勿”①,以视为先。孟子见人,先观眸子②。故视不可忽。邪视者奸,故视不可邪;直视者愚,故视不可直;高视者傲,故视不可高;下视者深,故视不可下。《礼经》③教人,尊者则视其带,卑者则视其胸,皆有定式。遇女色,不得辄视④。见人私书⑤,不得窥视。凡一应非礼之事,皆不可辄视。

孔子教导颜回“四勿”,首先就是“视”。孟子观察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眼睛。所以视的礼节很重要。斜眼看的人一定奸猾,所以目光不能斜视;眼光直直地看的人愚笨,所以眼睛不能直视;向上翻白眼的人显得高傲,所以不能翻白眼;眼睛向下看的人往往深藏不露,所以也不能总是向下看。《礼经》教导我们,面对尊长者的时候,看他的衣带,面对卑下者的时候,看他的胸口,这些都有一定的范式。遇见女性,不要直勾勾地看。看到私人的书信,不能随意翻阅。凡是遇到那些不合礼法的事情,都不应该毫不避讳地去看。 “四勿”:出自《论语·颜渊》。颜渊向孔子请教礼的具体条目,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属非礼的便不看,凡属非礼的便不听,凡属非礼的便不说,凡属非礼的便不行。) 孟子见人,先观眸子:《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比眼睛更直接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藏内心的险恶。如果内心正直,这个人的眼睛就明亮;如果不正直,这个人的眼睛就昏暗无光。听一个人说话,再看他的眼神,他哪里能够隐藏自己呢?) 《礼经》:一般指《仪礼》,也可能是泛指。《礼记·曲礼下》:“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看天子,视线上不高于交叠的衣领,下不低于腰带;看国君,视线稍低于脸部以下;看大夫,可以平视脸部;看士,视线可以看到五步之内。凡是看人,视线高于对方脸部就显得傲慢,低于对方腰带就显得心不在焉,视线旁顾就显得奸邪。) 辄视:毫不避讳地直视。辄,音zhé,就,直接。 私书:隐秘不公开的书信。听人说话,宜详其意,不可草率。《语》①云“听思聪”②。如听先生讲书,或论道理,各从人浅深而得之。浅者得其粗,深者得其精,安可不思聪哉?今人听说话,有彼说未终而辄申③己见者,此粗率之极也。听不可倾头侧耳,亦不可覆壁倚门。凡二三人共语,不可窃听是非。是听别人讲话,应该仔细听明白人家的意图,而不能草率粗略。《论语·季氏》上说“听思聪”。如果是听老师讲课,或是谈论道理,每个人所得到的深浅各不相同。领会浅显的人,只是得到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而领会深刻的人,就会得到内在的精要,所以说怎么能够不听明白呢?现在有人听别人说话,别人还没有说完就马上打断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非常粗率的行为。听别人说话不能伸头侧目,也不能靠墙倚门。如果两三个人一起说话,不应当偷听别人的错事纠纷。 《语》:指《论语》。 听思聪:出自《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侍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怒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申:表达,表明。行,须要端详次第。举足行路,步步与心相应,不可太急,亦不可太缓。不得猖狂驰行,不得两手摇摆而行,不得跳跃而行,不得蹈门阈①,不得共人挨肩行,不得口中啮②食行,不得前后左右顾影而行,不得与醉人狂人前后互随行。当防迅车驰马,取次③而行。若遇老者、病者、瞽者④、负重者、乘骑者,即避道傍,让路而行。若遇亲戚长者,即避立下肩,或先意行礼。是走路,须要认真考虑前后左右的次序。抬脚走路,每一步都要与内心相照应,不能太急促,也不能过于缓慢。不要疾步奔走,不要两手摇摆地走路,不要边走边跳,不要踩门槛,不要和别人紧挨着走路,不要吃着东西走路,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不要在喝醉的人或癫狂的人前后走路。要回避快速的车子和奔驰的马匹,按照次序来走。如果遇到老人、病人、盲人、搬运重物的人、骑马的人,就马上避让到路边。如果遇到亲戚中的长辈,要马上避让,在路旁垂肩而立,或先行施礼。 蹈门阈:蹈,踩。门阈:门槛。 啮:音niè,咬。 次:依照顺序,次第。 瞽者:眼睛失明的人。瞽音gǔ。立次须要端正。古人谓“立如斋”①,欲前后襜如②,左右斩如③,无倾侧也。不得当门中立,不得共人牵手当道立,不得以手叉腰立,不得侧倚④而立。坐欲恭而直,欲如奠石⑤,欲如槁木⑥,古人谓“坐如尸”⑦是也。不得欹坐⑧,不得箕坐⑨,不得跷足坐,不得摇膝,不得交胫⑩,不得动身。是站立,一定要端正。古人说“立如斋”(站立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地肃立),前后衣襟要整齐,左右像被刀切过一样,没有任何倾斜。不要在门口当中站着,不要和人一起手拉手挡在路上,不要叉腰站立,也不要靠墙侧立。是坐下,就要保持恭敬的态度,直身而坐,就要像奠基石一样端正庄重,像枯木那样纹丝不动,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坐如尸”(就要像受祭的尸那样庄重地端坐)。不要斜着身子坐,不要两腿张开像一面簸箕那样坐着,不要翘起二郎腿坐着,不要摇晃腿膝,不要小腿交叠,也不要移动身体。 立如斋:语出《礼记·曲礼上》:“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如果坐着,就要像受祭的尸那样庄重地端坐;站着,就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地肃立。)齐,通“斋”。尸,古代祭祀时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襜如:整齐的样子。襜音chān。 斩如:平齐。 侧倚:侧靠。 奠石:奠基石。 槁木:干枯的木头。 坐如尸:见“立如斋”。 欹坐:斜着坐。欹音qī,倾斜。 箕坐:犹箕踞,两腿张开坐着,形如簸箕。 交胫:胫,小腿。交胫,交叠小腿。卧,未闭目,先净心,扫除群念,惺然①而息,则夜梦恬愉②,不致暗中放逸。须封唇以固其气,须调息以潜其神。不得常舒两足卧,不得仰面卧,所谓“寝不尸”③也。亦不得覆身卧。古人多右胁④着席,曲膝而卧。是躺卧,没有闭上眼睛之前,要先净化心灵,扫除各种念头,内心明静而安然休息,那么睡觉就会恬然愉快,不会在暗中流失精气。要闭上嘴唇以稳固心气,要调节气息以沉静心神。不要像挺尸那样伸着两条腿,仰面而卧,这就是所谓的“寝不尸”。也不要趴着睡。古人一般都是躬身右侧而睡。 惺然:不动感官而内心明静的状态。 恬愉:快乐。 寝不尸:语出《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右胁:右肋。

宋儒①有云:“凡高声说一句话,便是罪过。”凡人言语,要常如在父母之侧,下气柔声。又须任缘而发,虚己而应,当言则言,当默则默。言必存诚,所谓“谨而信”②也。当开心见诚,不得含糊,令人不解。不得恶口,不得两舌,不得妄语,不得绮语。③切须戒之。

宋儒谢良佐先生说:“凡是大声说一句话,就是罪过。”凡是一个人说话,就要像在父母身边那样,放平气息、声音柔和。又要根据具体情况,虚心应答,当说则说,不当说则止。说话一定要诚恳,就是《论语》里所说的“谨而信”。说话一定要以坦诚相见,不能含糊其辞,让人不知所云。不能说粗口谩骂,不能搬弄是非,不能妄言无忌,不能花言巧语。这些都是切切要戒除的。 宋儒:指北宋儒者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蔡州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师从程颢、程颐。 谨而信: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年幼的子弟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爱师长,谨慎而守信,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做到这些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技艺。”) 恶口、两舌、妄语、绮语:佛教中指语言的四种恶业。第一是妄语。《正法念处经》:“若人妄语说,口中有毒蛇。”所以说话都要真实、诚恳。第二是离间语,即两舌,指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非、制造矛盾。《正法念处经》:“何人两舌说,善人所不赞。”第三是恶口,就是粗言粗语和骂人的话。《正法念处经》:“若人恶口说,彼人舌如毒。”第四是绮语,即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阿毗昙心论经》:“不善语、无益语、非法语,是名绮语。”另据《中阿含经》:“绮语,彼非时说,不真实说,无义说,非法说,不止息说;又复称叹不止息事,违背于时而不善教,亦不善诃。”指说话不切时机,当说不说,当止不止。

一颦①一笑,皆当慎重。不得大声狂笑,不得无缘冷笑,不得掀喉露齿。凡呵欠大笑,必以手掩其口。

洒扫原是弟子之职,有十事须知:一者先卷门帘,如有圣像②,先下厨幔;二者洒水要均,不得厚薄;三者不得污溅四壁;四者不得足蹈湿土;五者运帚要轻;六者扫地当顺行;七者扫令遍净;八者扱时当以箕口自向③;九者不得存聚,当分择弃除;十者净拭几案。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